夫封建者,古帝王所以建万世之长策。今公心良法一不复存,而顾强希其美名以行之,上则不利于君,中则不利于臣,下则不利于民。而方追咎其不能力行,此书生之论,所以不能通古今之变也。[78]
以通变的眼光来思考历史、总结历史变革,是两宋的历史因革论的一个特点。
理学家如邵雍、二程、朱熹对历史的“因”与“革”都有自己的看法,其中心是以天理作为变革社会的准则。因此,他们高谈天理对正人心、风俗以及复三代的至治中的重大作用,但是他们拿不出切实有效的振兴社会的办法。极有讽刺意味的是,当真德秀一批理学大儒,在理宗上台时,政治上也最为风光之日,却是南宋急速走下坡路之时。这样说,并不是说他们中一些人不能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,也不是说他们历史的因革思想没有任何价值。下面列出几点。
1.随时变易以从道 这是理学家程颐历史因革论的集中表述。程颐在《上仁宗皇帝书》中,说到北宋到非变革不可的地步。他指出:
臣请议天下之事。不识陛下以今天下为安乎?危乎?治乎?乱乎?乌可知危乱而不思救之之道!如曰安且治矣,则臣请明其未然。方今之势,诚何异于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,火未及然,因谓之安者乎?